变态期管理技术
1.变态期的特殊性。变态期是随着蝌蚪四肢发育完全,幼蛙逐渐开始登陆,这个阶段约15天。此期应将蛙池水体排出,仅保留环沟里面的水体。此阶段幼蛙停止摄食,是青蛙人工养殖过程中较为重要的阶段,这个阶段的顺利与否决定了青蛙是否能够驯化成功。当蝌蚪尾巴消失后,即进入幼蛙阶段。幼蛙是以动物性食物为食,只捕捉活动物体。当同一蛙池内幼蛙出现明显规格分化,则会出现大蛙吃小蛙的情况,同时幼蛙拒绝上食台摄食。因此,在蝌蚪培育阶段,均匀投喂、保证营养充足显得较为重要。
2.幼蛙分池。为保证幼蛙能够有效摄食,当幼蛙数量过多时,应及时分池,养殖密度以100~200尾/米2为宜。若蛙池*部分青蛙能够自由活动时,需要将尾巴未消失的青蛙转移或者淘汰掉,避免青蛙残食体质弱、变态还未完成的幼蛙,导致驯食失败。
3.食台搭建。食台搭建分为固定式和非固定式两种。固定式食台的好处是搭建比较省时、省力、耐用;非固定式食台的好处是便于清理,如果出现损坏也易于更换。使用的网布一般在100目以上。无论搭建哪种食台,网布都必须绷紧,以使青蛙在食台移动时,饲料能够振动,引起青蛙摄食。
三、青蛙的食性
青蛙是肉食性的动物,在自然状态下,它捕食蝗虫、稻螟虫、稻虫蝉、稻蝽象、蝼蛄、金龟子、蝶蛾、蜻蜓、甲虫等水稻害虫。青蛙往往选择昆虫聚集的安静浅水区开展捕食活动,或离水不远的陆地潜伏不动,一旦发现食物,突然跳起伸出富有黏液的舌捕获昆虫,几乎百发百中。
青蛙主要靠双眼(视觉)发现食物,由于蛙类两眼间距较大,以致对静物形不成焦距,故只能捕捉活食。青蛙的嗅觉不灵敏,所以很难像其它蛙类(如美国青蛙、泰国虎纹蛙)那样依靠嗅觉寻找食物。通过多代驯喜化的青蛙可以强化其嗅觉能力,故也能取食配合饲料。但投喂青蛙较好使用偏腥味的人工配合饲料(比如鱼粉含量较高的饲料),青蛙捕食主要是晚间,但在人工饲养下白天晚上均能摄食,特别在上午太阳未出前和下午太阳下山后摄食较为活跃,是喂食的较佳时机。人工喂养中,为了操作方便,也可将投喂时间推迟到上午和提早到下午,只要形成规律也完全可以改变其夜间取食的习惯。
湖北蛙农九号养殖专业合作社人工驯养繁殖立体生态模式,充分利用当地资源,既提供生态养蛙宽阔的场地,让蛙回归自然,又保护生态环境,提高商品蛙品质,实现高经济效益。
以驯养一亩为标准。(一人可管理5-8亩)
效益分析:养殖面积按一亩计算,1人管理,3-4月份放苗,7-9月产商品蛙亩产2500斤左右,周期收入(保底价20元一斤)亩产收入5万元。
<一>基本场地建设预算<2015年基地实际数据,仅供参考>
1.养殖场地租金1亩800元/亩
2.建池人工费用500元/亩
3.养殖围网、鸟网750元/亩
4.固体饲料经济效益比5500元左右(亩产2500斤计算)
5.种苗费用10000元/亩
6.水电管材100元/亩
合计:约17650元
<二>经济效益分析<2015年数据,仅供参考>
1.当年周期收入
出售商品蛙:3-4月份放进种苗20万尾左右,饲养到7-9月份出售。亩产保低成品蛙2500斤左右,每斤保底价20元。2500斤*20元=50000元。实际收入50000元-成本17650元=32350元左右
五亩周期收入为:32350元×5亩=161750元
<三>办场经营提示要实现上述目标效益,需具备以下条件:
1.掌握场地规范化建设,蝌蚪,幼蛙成活率,管理饲养技术是关键。
2.固体饲料,饲料利用总量95%以上。
3.创造良好的蛙生态养殖场地环境,要严格、科学、规范、管理。
养殖青蛙的食物来源包括三个方面:引虫、蚯蚓和蝇蛆。引虫是较方便的,把引虫灯装好以后只需要按时开关灯就可以了。但是引虫的数量是很有限的,这个也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关。那么是不是就完全不需要引虫呢?这个思想也是错误的,因为青蛙也和人一样需要均饮食。昆虫体内富含了丰富的维生素和蛋白质,这些对于青蛙的健康非常有利。